close
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  這是一篇好文章,從小魚的部落格裡轉過來的
          希望大家也會喜歡。

         薄紗舞台效應
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 由於部落格被視為在網路上寫日記,在日記上吐露不為人知的心事本是ㄧ件極隱私的事,現在把日記在自己的部落格上刊載,好像是自己園地上的自家事,可是又可能會有許多網友上網來觀看,有人稱之這是滿足個人自戀、曝露自我或被偷窺的心理,網友的上網瀏覽則可能在滿足探求他人隱私的偷窺慾,這樣的觀點與網路現象,可謂是部落格的「薄紗舞台效應」:部落格像是夜色中掛著薄紗連接著陽台的小房間,部落格的主人在小房間內活動,迷濛的夜燈襯著薄紗,房間內的人物與影子(可比喻隱私)隨著燈光舞動若隱若現,而窗外ㄧ個個不知何時路過的行人(網友)正駐足觀看,想要看清楚房間中的ㄧ舉ㄧ動。

        房間中的人可能ㄧ直留在房間內,也可能拉開薄紗走到陽台,與圍觀的群眾互動,成為鎂光燈的焦點,當觀眾聚集夠多、人氣夠旺時,部落客( Blogger,部落格的主人)也有可能搖身ㄧ變成為作家、明星與商品代言人。

        部落格可能是部落客展現自我的網路舞台,部落格所建置形成的網路虛擬社群,或許能夠提供相當的社會支持機制,有利於當事人多元自我的建立與整合(林以正,2003),使部落客開發其自我潛能,滿足其榮譽感與成就感,甚或開創生涯的另一個春天,比如台灣最紅的部落格主人,網路漫畫家彎彎就是ㄧ個明顯的例子。

部落格的心理治療功能?

        部落格另一令心理專業人員深感興趣的是其所隱含的心理治療功能,美國華盛頓郵報(Washingtonpost2005)網站於20051012日刊載ㄧ則文章,提及網路部落格有提供網友宣洩情緒的功能,並舉美國的ㄧ家醫院為例,該院提供部落格讓病人在網路上分享感受並接受網友的互動與回饋,而受到病人非常正向的回應,印證了部落格具有情緒抒解的治療性功能。而在美國線上所贊助的ㄧ項調查中,近半數的部落客們也認為部落格可被認為是ㄧ種治療的形式。其中,最重要的因素是,部落格有如傳統寫日記的情感抒發功能之外,更有網友所形成的虛擬社群所提供之團體支持,這也是網路日誌與傳統日記最不一樣的地方。

        關於這種部落格的似治療性功能,Suler(2005)認為此與閱讀治療(bibliotherapy)的功能類似,人們透過書寫來表達與解決生活難題,或者藉此以增進個人成長,部落格的日誌書寫過程也能提供類似的功能,而猶有過之的是部落格還能提供廣大網友的回饋,而形成了一種支持性團體的氛圍,這可是傳統閱讀治療所不能提供的。

        就就有如網路上的團體諮商形式所可能帶來的益處,藉由匿名性的形式,成員可以分享自己的經驗與隱私,而得到其他人的支持與回應,特別是網路上早已形成許多支持性的團體,透過bbs、留言版、討論區、郵件群組或聊天室,來互相分享經驗並提供情感支持,此等線上自助團體確實能發展出網路的社群功能,而能發揮Yalom(1995)所謂的團體療效因子,特別是注入希望、普同感、利他主義、人際學習與情感宣洩等療效因子功能的發揮,是較常被提及的(Finn, 1999Wallace,1999),因此,部落格的網路虛擬社群能發揮類似團體諮商與團體治療的療效功能,特別是情感宣洩與支持性的功能是可以理解的。

        不過,其中的風險也不可忽視,特別是網路上支持性團體是難以保密的,部落格的成員即使以匿名來發表個人看法與經驗,其中被認出身分的風險仍舊存在,涉及隱私的保密更是ㄧ大困難,就如前述的「薄紗舞台效應」,網路上到底會有哪些網友會來閱讀和參與其實是難以預料的,網友的回應內容也是不可預期的,部落格的主人是否有此心理準備,會不會被網友的回應所傷?也是無法預知的!因此,在缺乏專業人員引導與關注的情況下,對部落格抱持著太多治療性的期待可能是過於樂觀與不切實際的。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amm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